首页 > 九游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九游会j9官方网站|流淌在温情中的平安音符

发布时间:2025-10-15 17:09:02    次浏览

青海省高原春光基地过渡性安置人员正在进行铁艺制作本报记者王宥力镜头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高原春光基地的办公室里,马明德站在靠近门口的一面锦旗前再次陷入了沉思,看着锦旗上“新生之路从这里启程,感恩之行从这里延伸”的烫金大字,往事历历在目,这些年的坚持、执着、付出和回报一股脑儿涌上心头。但他不后悔,看到这些幡然悔悟的人踏踏实实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他觉得任何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在马明德简陋的板房办公室里,这样的锦旗还有很多,各种表彰奖励的奖状也有很多。每一面锦旗,每一张奖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基地,倒不如说这里更是一所学校、一座桥梁、一个平台,那些曾经有意或无意触犯了国家法律的人们正在通过这扇门回归社会大家庭的怀抱。需要加班加点赶订单的马明德至今都没有一套像样的房子,和妻子住在工厂临时搭建起的板房里,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敢买房子啊,有点钱全都投进厂子里,现在订单比较多,以后工人也会越来越多,不扩大厂子的规模,这些工人以后咋办呢!”马明德说,只要给他们稳定的工作,每个人都很踏实,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包容和认可。镜头二:青海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高墙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冰冷。操场上,学员们正在练习队列,他们态度认真,脸上充满朝气,迎着初升的太阳迎接新的一天。早餐过后,各组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劳动生活。今天,这里开展的是道德讲堂,教室里很安静,学员们都听得很认真,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目标正在这里点点滴滴地实现,尽管很漫长,尽管很艰难,但是民警们没有放弃,每一个学员也没有放弃,生动的课堂里有一份和谐,也有一份感恩;靠近走廊最里面的一间教室里,文艺队正在排练她们新创作的舞蹈,小小的排练室让姑娘们布置得温馨可爱,镜子里一张张靓丽的脸庞就像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她们用舞蹈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干净亮堂的宿舍里,每个人的床头前都有几张照片和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照片大多是全家福,也有吸毒前的留影,在强制戒毒两年的时间中,除了正常的家人探视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家人的照片陪学员们度过,曾经幸福的回忆和家的温暖是她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最有力的强心剂。镜头三:互助土族自治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公室主任蔡海清正在伏案写讲稿,最近他准备到附近几个社区和居民们说一说有关“校园暴力”的话题。社区矫正工作琐碎责任大,但在蔡海清看来,除了做好正常的矫正工作,让广大居民知法、懂法,从源头预防更加重要。 在威远镇司法所里,几名社区矫正人员正在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聊家常,说说家里的事,道道心里的困惑,谈谈这段时间的想法,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亲切。这正是互助县社区矫正人性化、亲情化管理的具体体现。蔡海清告诉记者,互助县社区矫正工作自2009年在威远镇试点,2010年6月全面试行以来,坚持以“监管、教育、帮扶”为原则,立足刑罚执行,积极探索创新。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691名,累计解除476人,现在矫215人,无一人再犯。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服务和管理好这部分特殊人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不仅是减少社会对立面、预防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更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通过制定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政策,建立特殊人群社会关怀帮扶体系来逐步健全和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的实际困难,妥善处理特殊人群的合理诉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和减少社会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记者了解到,自全省特殊人群专项组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殊人群专项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平安青海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安置帮教救助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省司法厅指导各地通过有效措施推动安置帮教工作有效开展,努力实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社会效果。联合14厅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刑释解矫人员安置帮教和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为刑释解矫人员明确八项救助服务政策;共建立3家集工作、食宿、培训、教育于一体的省级过渡性安置基地,累计争取社会管理创新资金近200万元对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帮扶,169名刑释解矫“三无”人员得到妥善安置。截至目前,安置帮教信息管理平台共录入服刑人员基本信息14300条,录入率为100%,全省共安置刑释解矫人员6135人,安置率为95%,帮教6200人,帮教率为96%,刑释解矫人员重新犯罪率在0.22%以下。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各地以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小组为主体,积极探索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等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能力。积极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年活动和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虚管专项清查活动,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强化工作合力;设立社区矫正专项经费。投资500万元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购置配发3000部定位监管手机,为32个县安装了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风险测评软件;通过信息应用平台,将社区服刑人员全部纳入动态跟踪监管范围,目前正在推广电子腕带、指纹报到仪等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监控管理的科技手段。依托江苏省扬州大学和省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举办了3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59人考试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目前,全省共建立管理教育服务基地4个,就业基地10个,教育基地19个,社区服务基地90个。管控吸毒戒毒人员工作取得新成绩。近年来,我省在狠抓禁毒,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吸毒贩毒人员的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毒情形势得到有效遏制。充分发挥吸毒人员网上动态管控系统,严格落实“凡入必检”“凡疑必检”等措施,深入开展对吸毒人员的排查和登记工作,有效减少失控吸毒人员人数;在强制戒毒工作中,创新戒毒治疗模式,强化戒毒教育,所内戒断率达100%,努力减少复吸率,并开展了藏、回民族医药戒毒研究,配备缉毒犬和毒品检测仪等措施,严防毒品流入强戒所内;在西宁、海东和格尔木设立了10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并不断提升社区康复治疗力度,切实在控制复吸、帮扶助困上下功夫,加强对戒毒康复人员后续管理工作;在省女子强戒所挂牌成立了省级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等活动,有效发挥了毒品源头预防教育宣传主阵地作用。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特殊人群管教帮扶工作任重道远,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探索、精诚合作,进一步提高刑释解矫人员安置帮教水平,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和做好吸毒人员禁吸戒毒康复工作。在进一步提升安置帮教和救助管理工作社会知晓率的同时,还将全面提升刑释解矫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应用水平,同时继续推动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社会治理创新资金,继续加强对省级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扶持力度。探索推动在工作急需、人口密集市(州)、县(区)两级建立刑释解矫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监管教育措施,进一步提升安全防范水平;积极构建“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卷宗网上生成、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信息化执法管理机制,加快社区矫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升级改造,提高执法效率,规范执法活动。此外,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严厉打击涉毒犯罪活动,严格管控吸毒人员,完成缉毒破案和查控吸毒人员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地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对拒绝接受社区戒毒、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和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吸毒人员,坚决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提高戒断率;统筹推进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逐步解决病残涉毒人员收治羁押难的问题;扩大社区戒毒规模,在已有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示范点的基础上,西宁市四区和海东市乐都区年内再各建成一个指导站,进一步推动全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全力提升吸毒人员管控率,并全面推进自愿戒毒规范化、法治化进程。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事关全局。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不断推进我省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